对儿童教育的焦虑,本应促进社会提供更多的育儿服务
浙江省科技馆内,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光着屁股跑进来。尾随而至的妈妈要求他穿上衣服,男孩死活不肯,还乱扔东西。
此事被当地多家媒体大篇幅报道,称“8岁孩子光腚大闹科技馆”。根据报道,在该男孩闹情绪的过程中,有路人围观,并当面批评大人没有管教好;科技馆工作人员试图将孩子抬出,未果,打电话报警。
这则新闻在网络广泛转载,跟帖无数,几乎都是这样的意见:“欠揍”、“一巴掌打过去”、“往死里打”、“现在的孩子太娇惯了”、“平时打得太少了”。还有人说,“我很想知道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但是看到评论都和我一样主张打,感到很欣慰”。
这个孩子的“大闹”,是典型的儿童情绪失控(Tantrum)。我不得不说,这件事发生之后,从现场围观、媒体报道和网络评论看,成人的情绪失控远远大过孩子。看看这样的社会环境,我宁愿将孩子的情绪失控视为抗议。
情绪失控是儿童常见现象,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必经之途。常见的情形是,想要什么东西或从事什么活动被拒绝、正在进行的活动被中止、被要求离开一个好玩的地方、被要求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感觉受到漠视或身体不舒服但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大哭大闹、乱扔东西、任性执拗、故意对抗甚至主动挑衅。
大多数孩子的情绪失控会在五岁之后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五岁以上的孩子,偶尔一两次情绪失控也属正常。但是,如果频繁发生,那就很有可能来自身体疾病或者心理问题,比如自闭症或多动症。
相关研究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无论哪一种情况的情绪失控,父母的呵斥和打骂都是大忌,漠视也不是上策。父母自始至终都应该用冷静平和的声音,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为自己不能满足他感到抱歉(但不该让步的事情不要轻易让步),坦诚地向他解释原因(最糟糕的回答就是“我说不行就不行”),并认真和他商量替代方案。如果孩子有病,那就要及早就医。
孩子在公共场所情绪失控,陌生人的围观和批评,基本上是火上浇油。有素养的路人,会尽可能地视若无睹,除非确定自己能提供专业的帮助。至于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强行拉抬无异于雪上加霜,报警更是荒谬绝伦。像这类经常接待儿童的场馆,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处理儿童问题的基本常识,或者配备相关专业人员。
儿童情绪失控乃常见现象,即便发生在科技馆也不是什么大事。媒体的报道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文章里写什么“露着小鸡鸡”、“还有很多小女孩呢”,都充斥着成年人的下流想法。
社会舆论对情绪失控的孩子带着仇恨,异口同声喊打。对暴力育儿的迷信,是前现代社会的通病。暴力可能会暂时有效,从长远看则贻害无穷。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暴力教育的结果。
无数人担心新一代孩子没有责任心,但是很少有人认真想一想,目前正在制造环境污染、有毒食品、贪污腐败和法治失序的人,在他们的童年时期,自己的父母普遍相信“棍棒下底下出好人”。作为在或多或少的暴力教育中长大的这一代人,很难说得上有多强的责任感。他们在发达国家中的同龄人,显然做得更好一些。而那些人的童年时代,他们所在社会普遍反对暴力教育。
打声一片的社会舆论中,充斥着对儿童教育的焦虑。但是,这种焦虑是浅薄而浮躁的。真正的焦虑应该促进社会提供更多的育儿服务。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天然地懂得育儿的全部知识,一味地谴责家长于事无补。更多的儿童游乐设施、育儿支持社会组织和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不少现象其实是人自己没有发觉的自我体现。孩子的疯狂是家长的镜子、家长的疯狂是社会的镜子、社会疯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