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具    123  115 

自媒体以价值存在

   日期:2013-06-19     浏览:187    评论:0    
核心提示:自媒体激发的热情和繁荣幻象只是个开头。打破自媒体的悖论,才能塑造出自身的生命力。

季诺/文 不知从哪天起,猛然发现一些微信公众账号在文末附上了“微信自媒体联盟”的简介:WeMedia是微信自媒体第一联盟,目前传播覆盖已超过1000,000人。

关注了WeMedia后可以看到,联盟的第一批自媒体已经达30余位。莫非,组团搞自媒体的黄金时代再度来临?

借助微信公众账号的信息推送功能和近4亿用户,自媒体迅速成为互联网及传媒界的热词。如果你记忆力不算太差,应该还能记起web1.0博客时代兴起又消沉的个人媒体概念。事实上,个人网站的站长、博客作者、论坛版主等都称得上是自媒体。

在现阶段,自媒体激发的热情和繁荣幻象只是个开头。打破自媒体的悖论,才能塑造出自身的生命力。

自媒体的起源,是借势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实现的。新技术对媒体的改进首先反应在发行方式的扩展上,同时对内容生产也多有影响,支持的格式与大众媒体相比从文本到更丰富的图片图表、语音、视频等。但是,仅仅有对发行方式的改进是不够的。比如,默多克砸重金创办的iPad杂志The Daily最终铩羽而归,便是明证。传统的媒体精英生产内容,iPad负责实现全新的阅读体验,而用户又高端多金,似乎形成一个理想的生态链。然而,不到两年便被迫关门大吉。

等等,好像哪儿有点不对劲。新闻集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上百采编团队,摸索了两年都没有找到能持续下去的模式,今天的自媒体单枪匹马成功的机率又有多大?

让我们先回归基础。根据大众传播学奠基人哈罗德·施拉姆提出的5W模式,传播的全过是谁传播,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播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何种传播效果(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即传播的过程涉及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以及传播效果。

对自媒体来说,传播更快,渠道更多,却吸引不到足够多的订户。不论是微信、博客,还是新闻集团孤注一掷的iPad,都只解决了传播渠道的问题。这些渠道不是不好,但其本身也存在对应的。很大程度上,媒体的命运把握在平台供应方的手里。iPad上杂志的订户过少,便无法养活The Daily。同样,微信政策频繁调整,更意味着单一平台自媒体的风险。

自媒体生长的第二个悖论是内容生产。绝大多数自媒体在运营了一段时间后,便会发现,发布很容易,但持续生产高质量内容却很难。而一旦内容质量下滑,被用户抛弃就近在眼前了。

因此,单纯的“生产—发布”模式,难以持续。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互动被低估或忽略了。微信由于其自身的对话属性,更容易激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从而使互动产生内容成为可能。

自媒体面临的第三个悖论是支付手段众多,变现却很困难。程苓峰被视作自媒体的典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吸引企业投放广告。不过难成规模,广告模式在其他自媒体上也未见显著动静。有作者尝试“打赏”模式,即用户自愿付费阅读;但这种读一篇付一费的方式还不能称之为订阅。据说微信5.0版本将增加支付功能,自媒体有可能借助新功能实现订阅,不过效果有待观察。

回顾自媒体的发展路程可以发现,在大众媒体缺席的缝隙,自媒体可以活得自在。以专注硅谷创业公司报道的博客TechCrunch为例,传统媒体在版面、时效性等各方面都无法与其比肩,TechCrunch迅速从个人博客发展为群体博客,并成为科技媒体里的领头羊。

另一个案例是金玉米的博客“单位”。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个专注于中国媒体及社交网络分析的博客今年被英国金融时报悄然收编,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商业情报分析业务。

这两个自媒体共同点,除了都是不那么新潮相反有些老旧的博客媒体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提供有价值的优质内容。“内容为王”这句话太老也太普通了,但仍值得努力的自媒体人深思。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