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具    123  115 

你压力大吗?社会群体性“高压锅”现象调查

   日期:2012-12-27     浏览:184    评论:0    
核心提示:你压力大吗?社会群体性“高压锅”现象调查---当“你幸福吗”成了2012年最热门的追问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群体性的焦虑和压力。

重压下的“负能量”

从懵懂的小学生到职场“金领”,适度的压力能够催人奋进,持续重压却会给个人、家庭、企业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负能量”。

一项“2012年关爱职场白领、关注白领健康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危害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工作压力居首。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的调查显示,过大的压力导致“未老先衰”“过劳肥”“过劳死”等情况,许多“职业病”成为“常见病”。不少职场人戏称“薪水没涨,腰围涨了;职位没高,血压高了;业绩不突出,腰椎间盘突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介绍说,2011年中国有近百万新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梗等传统“中老年疾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上升。患者大多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和竞争的压力下,吸烟酗酒,生活、饮食不规律,身体时常处于疲劳状态。

身累的同时还有心累。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说,“2011中国企业员工健康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8.9%的企业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也有6.2%的人出现过情绪失控的状态。产生这些压力的来源多与工作有关,“工作负荷太大”、担心“事业发展”是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说,当人们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时,这就意味着社会不健康了。我国目前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导致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关系等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调”,并对个体产生了不同种度的影响,通过压力、焦虑、挫折等表达出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加剧。

“压力过大,社会失调,究其根源还在于以人为本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人的发展和权利没得到重视。”李迎生说,“如果全社会都片面追求高增长,长期下去是不可持续的,社会可能陷入长期的停滞不前状态。”

“减压阀”在哪里?

“对于中国社会人群普遍存在的‘压力山大’现象,既不能轻视,也不可过度解读。”李迎生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缓解国人压力和缓释社会焦虑情绪只能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解决。

减压首先要从个体做起。一项调查显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近46.9%的人都会自己消化或干脆不当回事,真正会求助心理医生的只有3.7%。不少专家认为,每个人都要学会正确排解和释放压力,一旦遇到心理压力过大或情绪困扰,应该积极寻求就医渠道解决。毛群安说,现代都市人有着各种减压方式,比如运动、娱乐或者到一些减压发泄场所释放负面情绪,但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心情太压抑,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只有依靠科学疗法,才能真正减压。

减压还需要扭转目前企事业单位忽视员工心理健康的通病,多给员工正能量。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会长韩小红博士认为,企业员工工作效率、工作热情的提高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产。当前,中国企业家对自身和员工健康的忽视,已成为经济实体“木桶”的短板。面对日益全球化的跨国激烈竞争,中国企业不能输在最大的资本“人”的管理上,健康福利机制的建立急需和国际接轨。在做好日常健康促进和管理的同时,加强“心理体检”和对高危群体的健康干预,营造有利于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行动起来拧动公共服务的“减压阀”也势在必行。日前北京市心理卫生志愿服务总队在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立,这是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开展心理卫生志愿管理与能力建设的新尝试。

“心理卫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提供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组织部分。”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指出,在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经受着较大的心理冲击和压力。通过政府购买心理卫生志愿服务,既可以需求补传统公共卫生服务的短板,也容易被社会大众接受。

不少职场人士和相关专家还谈到,缓解群体性压力还离不开政府完善相关保障福利制度,整个社会淡化功利评价标准,鼓励宽容人的多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式焦虑”。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