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7日,广东省卫生厅和广东省医药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征求广东省药品交易相关规则(征求意见稿)》,此次征求意见稿对非基本药物、基本药物、药品采购与配送、交易结算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规定,拟通过网上竞价、量价挂钩等措施切实降低药品虚高价格。
此次广东“药交所”模式旨在增加药品招采透明度,改变政府在招采过程中的职能及职责,杜绝寻租及腐败问题,让更多的企业有效参与药品交易以活跃市场。
但其中医药采购采用“双信封”评审,综合得分最高中标(其中技术权重10分,价格90分),这被业界解读为只重低价不重质量的“唯低价是取”,这将引发药企之间的价格战,更有业内人士担心这将诱发“毒胶囊”事件再次发生,使得“降低药品的价格、减轻患者负担”初衷走样。
21世纪网在采访中,也有药企反映,这种医药招标制度“唯低价中标”会使部分企业守不住底线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企业为了中标,拼命压低报价,甚至低于成本价。中标后为了利润,又拼命降低成本,“毒胶囊”就被“逼”出来了。
但其实“毒胶囊”和采购价格的下降并没有必然关系,就像饿肚子并不能成为杀人放火抢银行的理由。
首先,作为治病救人的药品本身应该是安全的,这无可非议。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法规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药品生产的技术与质量同样负有责任,药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必须是安全。
其次,广东的医药新规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杜绝医药机构的寻租和腐败问题,并非是为了单纯的压榨药企的利润,药企作为医疗机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用低价可能导致“毒胶囊”事发如此赤裸裸的威胁,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界已经到了唯利是图的地步。
再次,在此前的“毒胶囊”事件并不是因为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导致的,而是药企为了牟取最大化的利益所致。之前生产清热通淋胶囊通化金马2011年的毛利率就高达78.1%,这也高于通化金马医药业务整体毛利率。
所以作为生产企业,要保证期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同时也要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做好药做良心药才是根本。
因此,药企不仅要赚钱,同时也要守住自己的良心。有药企就表示价格不应该是医药的主旋律,而是药品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品。
而“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思路也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强调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要更加注重药品质量,“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
相信在24日广东省卫生厅和广东省医药采购平台会收到很多修改意见,希望在正式方案出台时,招标制度能得到完善,既兼顾质量又兼顾价格,能真正为老百姓谋福祉。(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