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添乱
“国办要求单位团体未经批准暂不进灾区”是昨夜今晨中国媒体在继续聚焦雅安地震时的首要话题。
“别给灾区添堵”南方都市报就是用这六个大字作为概括,用头版头条通报“灾区道路开始管制以确保生命通道畅通”的消息。根据新华社转发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鉴于“此次地震灾区处于河谷地带,空间十分有限,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加之余震不断,如大量人员前往灾区,将给救灾和安置工作带来新的困难”,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未经批准近期原则上暂不自行安排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前往灾区”、“对社会各界有捐赠意愿的,建议以捐赠资金为主”、“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
按照南方都市报所援引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冯文生的说法,之所以昨日通往芦山等灾区道路出现严重拥堵,甚至影响运送伤员车辆,“社会车辆的盲目进入是主因”。因此,灾区交通道路已被管制,所有社会车辆一律不得自行前往灾区。
的确,昨日的电视和网络直播中,道路拥堵和疏通的消息反复交错,连李克强返京后的灾区最高长官汪洋,也堵在路上动弹不得,根据新闻晨报特派记者@张源下午的直播,这位负责救灾工作的副总理在前住宝兴县的路上,也只能下车步行,并下令四川向重庆借用警用摩托车疏导灾区道路。
于是,这家上海媒体的苦笑在今天封面大标题中显露无遗:“通往灾区生命线,遭遇爱心大拥堵”。内版报道《严重影响救灾效率,“爱心”私家车大堵路“杀伤力”不亚落石》更是因为描述了以下现象而被凤凰网重点展示:“‘××公司抗震救援队’、‘××美容美发店抗震救援车’……4月20日在途经雅安市区时,晨报记者看到不少挂着类似横幅的社会救援车辆,基本都是装载着矿泉水、方便面等食品物资,希望能送到灾区。”
另一个让人唏嘘的故事来自四川本地媒体:“在地震灾区,生命通道的畅通直接关系到送治伤者的速度,而一些不自觉的私车却总在关键路段造堵,严重影响救灾通行的效率。在震中芦山县通往太平镇、宝兴县的关键分岔路口,华西都市报记者就目击了一次‘清堵行动’——武警战士直接徒手将堵路的一辆私车从路中间抬开。”
于是,华西都市报要用今日头版头条的高规格刊发评论《请让出生命通道》:“毋庸置疑,驰援灾区,值得赞许。但救灾也需‘技术含量’,奉献爱心更要顾全大局,审慎而为……在道路狭窄、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给专业化救援让路,优于自行前往;在救灾亟需‘舆论支持’的当下,对谣言不盲从,也是对救灾的助力。不添堵,不添乱,即是支援”;成都商报也是在高喊“黄金72小时仅剩24小时”之余,提醒本地市民“今日出行请为生命让道”;
灾区媒体心急如焚,千里之外的外省报纸也要帮助扩散。这种呼吁“让路”的声音可谓遍布今日中国舆论:东方早报《救人要紧,为救援让路也是大爱》、晶报《用专业与理性尽快“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南方日报《一切行动都要为救援生命让路》、京华时报《黄金72小时要添砖不添堵》、第一财经日报《让温暖的力量更加从容有序》、都市时报《爱心切勿鲁莽,请为雅安留出生命线》……
《媒体称救援力量盲目涌入阻碍救援,有人无事可做》——腾讯今晨在首页所荐现场描述来自中国青年报:“ 芦山县城在一夜之间被塞满了。年轻的交警不断用嘶哑的嗓音喊着‘那边堵死了’,在他挥舞手臂的方向,是一连串装载救援物资的大卡车,它们发出刺耳的鸣笛声,几个司机不时探出头,焦躁地吐着脏字……车队排到了7公里外,以至于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不得不选择徒步走完约60公里的路程。由于拥堵,涌往芦山的社会车辆已经被禁止通行,中国国际救援队甚至在微博上发出‘守望就是力量’的呼吁。”
报纸上的原标题“救援人海战术不灵了”源于一位媒体负责人——网页记录显示应为搜狐微博总监程刚——在昨天下午的微博留言:“前方记者回来的判断与我们在后方的判断一致,灾难量级和受灾范围没那么大,至少和救灾响应速度和规模完全不匹配。熟悉四川的朋友说,雅安道路情况应优于汶川地震波及的多数地区,按说救援效率应更高。但官方民间各种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道路成了稀缺资源,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雅安地震伤亡基本限于一市,可不比5•12地震波及面广,人海战术不仅不灵,反成滞碍包袱。政府民间,关注雅安者对此不可不察”。
确有所察。尽管4月20日早晨成都网民自述“震感表示很强烈,比5•12还吓人”,但随着灾情报道的不断更新,原本做好了5年前巨灾重现心理准备的人们,渐渐明白,此次雅安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程度远不及汶川地震。于是,有人开始嘟囔,是不是一开始“反应过度”了?
为了进一步阐述自家判断,搜狐今晨在首页连发两篇评论——《民间救援需专业化,以不添乱为原则》、《抗震救灾:民间热情如何转化成正能量》。前者即是南方都市报今日社论,强调“没有组织的一群志愿者不过是‘乌合之众’,非但帮不了忙,反而添了堵;而组织化的志愿者,则可以做到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后者则呼吁“让专业救援队伍先行,民间力量暂且让路”、“先救人再抚慰,明星且慢进灾区”。
对明星的劝告源自韩寒昨日长微博:“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这种汶川过来人的劝告,昨天亦获新华社摘录:“昨日,在微博上最多的呼吁,是别让拥堵酿成救援悲剧……韩寒21日回忆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到灾区做志愿者的经历时称:‘有人对主动去救灾的人颇有微词。其实我部分赞同他们的苛责。在去往重灾区的路上,的确看见过一些志愿者的车抛锚了,身体出状况了,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愿者的车辆堵路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在那样大的灾难前,志愿者带去的帮助远比他们造成的麻烦多得多。’……很多时候,专业救援和热心救助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那么明显。但不管是去灾区进行专业救援,还是就是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添乱是最基本的要求,就像有网友所说:‘有时候,不去现场,在后方默默祈福就是帮忙。’”
配发《有的救援队路上被堵10个小时》的前方记者见闻,潇湘晨报今天亦刊出这篇新华社电稿。这家湖南报纸同样把帮助国办扩散劝告作为首要任务,放上一幅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村民举着标牌请求获得救援物资的照片,高呼“别让他们的需求堵在路上”。
《悲情在黄金时间里应让道于理性坚强》的社评更是直言不讳,强调“许多时候,坏事都是由于无知的好心而促成的”:“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西南地区的防震减灾的预案与演练已相对到位,民众对于地震灾害,没有了最初的恐慌,应急机制的启动十分迅速与有序,在此情况下,民间团体与没有经验的志愿者的介入并不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在灾难之中,人们并不是时时需要‘××不哭’、‘××挺住’、‘我们都是××人’这样的悲情与煽情,救援最需要的是科学的安排与理性的秩序。”
斥责“借灾难中的悲情来博取眼球,无论江湖与庙堂,其实是一种无力与泄气的行为”之后,评论员晓宇也记录了社会与媒体对此现象的反思:“雅安强震是汶川大地震之后,微博与微信这样的社交媒体遍布于人群的时代所发生的重大灾难,‘一场灾难发生后5分钟内,Twitter做出的贡献最大,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社交媒体在反思‘神人降临’、‘真假寻亲’、‘高楼跳伞’等信息后,亦得出‘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流,身在屏幕后面的我们应保持冷静,保持清醒,甚至有些时候,沉默成了对悲剧事件最好的回应’的结论。传统媒体也在反思:‘看到救护车一到,记者们就拥上去,闪光灯一片,不管伤者是否衣衫不整,是否受到二次惊吓,实在不妥。’‘四川卫视戴眼镜的女记者多次打断医生抢救病人过程,耽误时间,采访灾民时竟然还问他们今天喝到粥开不开心。’”
“保留克制与理性,应不应该是全社会都能做到的?”——这个发问,曹林更早说出口。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昨晚即在微博中言及“此次雅安震灾的损害程度远低于当年的汶川,舆论可能过度反应了”,叹息“以对汶川的预判去应对雅安,产生了很多误判,导致了很大的拥堵”,呼吁“政府需要有冷静审慎的判断,不要被舆情误导,形成相互的哄抬”。今天化作报纸上一整篇《适当的节制和静默有时更有力量》:“民间救援不能只凭热情,不是比拼激情,而需要专业、理性、有序组织和对救灾大局的关怀。特别是在大灾发生的初期,全民沉浸于那种‘都想出把力’的昂扬激情中,适度节制一下这种热情,审慎地衡量各种后果,可能更有力量。”
曹林没有写上中国青年报版面的批评,是其个人账号中的一句“有人说,一个有温度的社会无须畏惧灾难。我觉得这种抒情砺志式判断可能有点儿问题”——所指正是新京报昨日社论。
新京报不觉得有问题。进入周一,这家北京畅销报纸有了更多版面可以用于发布前方特派记者的见闻,头版被那张“志愿者杨程成、肖龙和部队官兵跑步接力将伤员抬往10多公里外的急救点”的新华社图片塞得满满当当,标题比广州日报、楚天都市报的还要抒情——“与死神赛跑”。
“副总理堵在路上下车步行”的一幕,也被新京报写进了今日报道《“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中。配上“车辆拥堵在318国道雅安市区街道上”和“交警劝说前来救灾的志愿者车辆返回”的画面,记者虽然转述“我们真的很着急,因为黄金救援时间仅有72个小时,而现在只能被堵在这里,一事无成”的医生无奈,但亦梳理了社会车辆涌向灾区的理由:“很多企业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地震当天,还有汶川县几十辆出租车组成的爱心车队,他们称‘知恩报恩’,满载着生活物品向芦山县进发。微博上,很多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纷纷发布消息,地震后他们立即派出救援小组和物资,在微博、微信上构建起救援平台……另据四川新闻网记者介绍,很多从芦山县返回的私家车辆,是造成堵车的主要原因,经记者询问得知,他们都是自发运送救灾物资到芦山县后返回的。”
真正的反商榷还是借由社论展开,并获搜狐凤凰首页助力扩散:“灾难面前,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施救,才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态。有人说,这次地震的破坏力和汶川地震不可同日而语,媒体和公众有些‘反应过度’,导致过多人涌向灾区,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媒体只要恪尽职守,遵守救灾报道的伦理,就不存在所谓‘过度反应’的问题。何况,灾难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已经突破200人,还有超过百万人受灾,放在任何国家,这都是一场‘巨灾’,值得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直到现在,救援还在争分夺秒,震区还有很多人缺乏物资,未得到妥善安置,说对灾难反应过度,显然不确。”
还需要呵护“知恩报恩”的一片好心。于是,在这篇《救灾受“堵”:公民要理性,政府多引导》中,新京报也是苦口婆心:“这些拥堵在路上的人,有些是志愿者的车,出于朴素的善念,想奔赴抗震一线,参与救援,有些则是心牵震区的家人朋友,要赶回去看看才安心。无论是善念还是亲情,都有其可敬可悯之处,不能过分苛责……当然,因为现实交通条件限制,以及人员短时间大量涌入,拥堵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援,确有值得反省之处。事实上,自拥堵发生以来,诸多媒体和微博用户,就在不断提醒志愿者给专业救援队伍让道,这是社会的自省和成熟……相比五年前的汶川地震,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救灾的反应速度快了很多,这是汲取了往日的教训,也是公民社会成长的见证。民间的互助自救,看起来往往不那么整齐秩序,但这更多的是‘成长的烦恼’,社会不必妄自菲薄,政府更要学会善待和引导……不能因为一时的道路拥堵,就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而是要妥善引导,把民间力量用好。这是对救灾的负责,也是对公民社会成长的应有尊重。”
值此沧海横流之际,网易更是与众多同行逆道而行,充分展现其“另一面”本色。昨日专题《民间自救互救是高效的理性救援》,就已经针对“志愿者是去添乱”的疑问,宣布“灾区需要‘人海战术’”;今天又在分析震区何以交通拥堵之时,为众口铄金之下的私家车主、民间志愿者找到怪罪对象:“由于交通管制,京昆高速雅安段、成温邛高速等禁止社会车辆通行,私家车被迫绕道国道318线,加剧拥堵……雅安境内地质灾害多发,道路狭窄,交通运输能力本来就差,低级别公路多、道路养护滞后导致路况恶化,加之交通部门的不当管制,震区交通拥堵已是必然。”
二、错怪红会
要和曹林商榷的还另有人在。
在今日发表文章中,曹林固然承认“这一次微博在救灾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后,但也写出了自己的不适感:“我还是觉得救灾的舆论场显得过于喧哗和嘈杂。微博太‘热闹’了,什么声音都有,都争着对前方的救灾品头论足,或者提供各种信息。其实,这种话语上的‘热闹’跟残酷的灾难现场有多大关系呢?有时会在围观中形成一个秀场,会形成一种救灾的幻觉……一个网友的话说得很好,点击一下‘转发’就自以为经历了一场浩劫,发一个‘滚’字就自以为督促了一家慈善机构,写几句祈福就自以为参与了一天的悼念。做点什么,不代表非要挤入这场虚拟的盛宴,沉默并好好生活,不代表你什么都没做,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天。”
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自认是要借此打破群情昂扬间“沉默的螺旋”,所以在文章最后,他写道:“批评更需要节制和慎重,特别想对那些充满讨伐激情的网友说一句:这个时候抹黑壹基金,是很不好的;这个时候痛批红十字会,是极不合时宜的;这时候去逼问企业捐多少,也是极不合适的。放下成见和偏见,丢掉平时那种‘找一个敌人去讨伐’的习惯性对抗思维。灾难之下每个人都非常渺小,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不要做伤害救灾凝聚力的事情”。
不过,因为这段论述早在前天晚间就已通过其@中青报曹林的账号发布,所以刘远举昨天下午就已经撰文反驳,宣布曹林“这种提法存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这种以‘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不要做伤害救灾凝聚力的事情’来制止不同声音,实际上就是‘找一个敌人去讨伐’,从而强迫‘团结’,消灭‘思想市场’上的竞争,甚至从肉体上消灭竞争的老论调与老做派的翻版。这种论调的一个变形后的体现则是‘坏事变好事’的宣传手法,甚至也为从更大层面上进行道德绑架提供了观念基础。”
腾讯把这篇专栏推荐在首页,并配发一幅郭美美Baby跑车撞翻红十字的漫画,正是为了呼应文章标题“批评就是慈善领域的竞争”:“慈善领域的竞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竞争,更多的需要批评,信息公开来促进和达成,以红十字基金会的形象,如果今天不批评它,就意味着多边声誉和惩罚机制的失效,就缺乏一种机制来督促、甚至淘汰无良慈善组织……每当灾难发生时,信息不畅、沟通不顺、各种困难涌现,往往是最需要信息通畅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批评声音更多、更密是一个合乎常理的结果。”
“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红十字基金会被激烈批评之后唯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知耻而后勇,把事情做得更好。难道,红十字基金会真会因为被喊了滚,就甩手不干,或者在具体工作中带上某种情绪了么?显然,作为一个组织的红十字基金会不会带有这种非理性的个体性人类情绪的。实际上,红十字会对此做出的表示也是:‘埋头苦干’”——显然,在刘远举看来,反倒是那种“模模糊糊指出‘批评阻碍救援’的论调”更加可悲:“那些一味宣扬众志成城,压制批评的论调,在不经意间,显露出了在历史中被反复灌输在大脑沟回中,而他们却毫不自知的那些烙印。”
的确,虽然作为民间慈善组织代表的壹基金,也遭遇了对其透明度的质疑,但红十字会受到的网络羞辱要多上几万倍。并且,就是在昨天,接连发生了两起戏剧性翻转。
一个是因灾区工作照而起。昨天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张贴“刚经历了一场余震,坐下来吃碗泡面”的照片,画面主角正是自家党组书记赵白鸽。
可惜,这种对前方工作艰苦的呈现,换不来多少加油声,@老徐时评即斥:“红十字会刚在微博上收获了十几万个‘滚’字以后,不但不吸取教训,刚跑到灾区就又得瑟,发官博并配图吃泡面,立即遭到上万网友炮轰。网友批他们肥头大耳戴着名表吃泡面是作秀。这种照片往微博上放其实就是找骂。红十会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少秀多做,以挽回丢失掉的公信力,而不是吃个泡面还要秀一下。”
而随身带着放大镜的质疑者,更是慧眼独具地从照片中发现了目标:与赵书记同坐吃泡面的男子左手手腕上,赫然有表一枚!
要知道,这些依靠发掘“表哥”“表弟”维持反腐乐趣的人们,曾因为发现周六陪同李克强视察的芦山县委书记手腕上明显有临时摘去手表的痕迹,而颇感“跑掉一条大鱼”。“天道酬勤”,这一回,红会送上了门,可不能错过。
@花总丢了金箍棒被紧急呼唤。他此前曾以“不清晰的图片没有判断价值,当前救灾第一,其他可稍后再说”为由拒绝了鉴定县委书记之表,但当昨天下午微博请求再一次涌来,这位鉴表达人“刷开大图,凭经验目测可能是浪琴”。
虽然花总也说了“普通款不贵”,让那些本来已将这块表认作“江诗丹顿”的微博围观者多少有些失落,但就算是浪琴吧,那也足够他们大声宣布找到红会“表哥”。
由@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出面,18时30分发布调查报告:“有网友举报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午发布的这张照片中的男子疑为红会工作人员,并佩戴浪琴表。我们也认为发布此照片欠妥。经调查,该男子系新京报记者李超@李大超,照片系他今天中午采访赵会长边吃边聊时所摄,其红色外套为红会所赠,手表系由其女友在韩国购买,价格约400元人民币。”
@李大超虽未在自己的微博中替红会作证,但确有新京报官方微博以及与他相熟的同事@孔狐狸,此时愿意在微博中告诉那些仍然执意不信的观众,那位男子确实只是记者。
自称李超女友的@海芋姑娘K深夜发帖,更是将“400元的浪琴”之疑解开。据这位“着急的普通女朋友”回忆,此表是她去年8月在韩国所买,“很多网友非得说那是浪琴,这倒还让我萌生一点愧对我男友的感觉……经广大网友提醒,我现在有了梦想,要攒钱给男友买浪琴表。”
散了散了。原来红会“表弟”只是记者,那块手表连浪琴都不是。然而,正当围观者退去之时,@花总丢了金箍棒却有话要说了。因为@海芋姑娘K在微博中写道“我怨您,怨那些加V有很多粉丝和您一样对这件事随意转发随意发言的大V。你们作为有很多粉丝的人,却轻易下判断。你们没搞清真相,却随意发言”,花总实感这“一地鸡毛”难以承受。
“我从来自律,自认还算理客中,历来反对裹挟舆论,算是负责任的V。小姑娘认为我滥用影响力,我当然不同意”是花总的自辩,而更让他怒不可遏以至于誓言不再“认表”的是:“二逼们开始表演道德秀,不依不饶……飞机落地后发现被围攻。”
围攻花总“造谣”的,应该不会是此前围攻红会的那一群人。除了立场之别外,还因为他们此时已经又有了新目标——“买路钱”。
因IBTimes中文网昨天17时许的报道《台湾红十字会:大陆要求先援助五百万人民币》而起:“台湾红十字会组成救助队欲入川协助,但中国红十字会要求其先援助五百万人民币才可以进入灾区,并且还称台湾红会梁处长已收到了中国红十字会发来的五百万元用处细则,一百万用于购买医疗器械,另外四百万元并没有透露具体用处。”
微博跟帖中,这一说法迅速被网民提炼成红十字会向台湾红会收取“买路钱”,转发数字迅速上升,表达义愤者中包括多个媒体账号。是21世纪网,在1个多小时后首先为中国红十字会提供澄清机会:“(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明确表示,IBTIMES中文网发布的消息纯属谣言……台湾救援能否进入,不取决于红会,而是由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说红会要挟,实属夸大了红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