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连日报道中也针对“又一辆军车坠崖”等消息发布辟谣,但这家被诸多批评者视作“谣言集中营”的媒体,还是要维护“舆论自净化的可能性”:“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成为次生灾害’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当下也亟须避免不实信息误导民众,然而,实践证明,不实传闻影响力日渐式微,其危害亦在降低。依据权责匹配的原则,网络相对自由的信息流通,从长远看将强化民众的责任感,谣言势必自生自灭。甄别、应对不实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虚拟社会中完成自治训练的过程。不实信息难以根除,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之际,其背后掺杂了大量情绪因素,鉴于以上种种考虑,‘网络谣言成为次生灾害’这样的批评视角或应有所调整。”
所谓“网络谣言成为次生灾害”之说,正是来自@新华社中国网事。以散布“4月20日芦山7级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谣言之人被拘为引,这个隶属于新华社的账号前天宣布:“网络尽管具有自净的能力,却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们认为,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身临灾区,但可以做很多,‘相信官方,理性判断,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就是在帮助救灾’。敲一敲键盘、点一点鼠标、对‘正能量’的每一次转发、每一句评论就是一次次对现实世界救援的回应和鼓舞。”
然而,当包括自家母报南方日报也在用《让网络更多释放正能量》批评谣言之时,南方都市报还是要辩驳一句,“转发只是求证”:“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分散,信息权威消解。不实言论从其发生到传播再到被证伪,不同过程的传播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其中,第一次传播也即不实传言的传播过程效率最高,而在澄清事实方面,则普遍效率较低。此次雅安地震后,一条针对红十字会的不实传闻迅速传播,一时成为舆论焦点话题。客观地讲,这反映了网络传播的特质,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传播不实消息的偏好,也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人们传播这样一条消息,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完成了事实认定,很多时候往往是带着求证的态度去传播不实消息,至于传播过程中罕见的非理性,事实上也未必是迷信传言,而可能是基于日常的成见,网民带着情绪传播不实消息,这显然并非由网络造就的。”
或许,环球时报所说的“刻意突出”公民社会者,指的就是南方都市报。其实,这家广东媒体也并不避讳对民间力量的信任与爱护,今日头版头条就是《送药救灾路上,女志愿者牺牲》,并在社论中强调“民间力量的培育和成长遂成为近年来中国最值得鼓舞的现象,人们更多愿意从民间公益人士和志愿者那里去感受一个社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