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具    123  115 

添堵?作秀?(三)

   日期:2013-04-24     浏览:127    评论:0    
核心提示:被认为以智者自居、真的反应过度的,恐怕就有曹林。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前晚就已在微博中写出舆论可能过度反应了的判断,并且将

被认为“以智者自居”、“真的‘反应过度’”的,恐怕就有曹林。这位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前晚就已在微博中写出“舆论可能过度反应了”的判断,并且将之汇总在昨日所刊《适当的节制和静默有时更有力量》中。

你来我往,这场发生在媒体之间的歧见,今天延续。新京报现在强调“众多媒体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体现的正是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恐怕就是因为中国青年报昨天“特别想对媒体同行说一句,不要都争着抢着往灾区一线派记者”;而曹林今晨又得以在头版来了篇《煽情退场,回归专业有序的救援》:“关于情感表达的适度问题上,一个网友说得非常好,他希望媒体别再煽情了。煽情是艺术家们做的事。成熟的国家和人民做事靠的一定不是激情和眼泪。否则恢复常态之后,人们会显得失落和尴尬。灾难临头,大家做的都是应该做的。灾区不是舞台,不是造明星的地方。媒体应该首先成熟起来,这里最需要传递的应该是灾区人民的声音。”

环球时报站在了团中央机关报的身边,摘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昨晚微博发言:“谁是灾难报道的主角?这已经成为一个现代文明和社会道德的严峻拷问。‘我们’是否应该退隐到灾难报道幕后?让灾民和灾情以及与此相关的议题成为报道的主角吧。”

定题“灾难中的作秀难逃人民厌恶”,喻教授先向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开炮:“谁应该是灾难报道中的主角?答案似乎是明确的:灾难当中的灾民说出他们的状况、表达他们的呼声、描述救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灾难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情形却不是这样。在这两天雅安地震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报道过多集中在救援动态、特别是领导人动态以及一个个感人的英雄事迹上,而灾民状况和灾区需求却往往被一笔带过,沦为配角。”

然后是“更有甚者”:“有些人、有些机构甚至把灾难当成自我表现的作秀平台。一些企业打着赈灾的旗号,举着一张吸聚眼球的大大支票,表现自己的捐款数目——慈善难道不可以静悄悄地做吗?大张旗鼓地自我标榜,这种赤裸裸的公关行为,难道不是在借助赈灾消费灾民的苦难吗?那位被称为‘最美新娘’的电视主播,难道缺少三分钟的时间脱下与救灾氛围完全不和谐的婚纱吗?某卫视的直播,有必要让嗓音已经沙哑、说话都十分困难的主持人来主持报道吗?要知道,他并不是站在灾区一线不可替代位置上的记者,有那种必要非让他坚守岗位吗?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媒体作秀的噱头。”

的确,那位被称为“最美新娘”的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虽然昨天也得以通过成都商报回应“炒作”之说,但那段声称其“不顾他人安危,拒绝宾馆取消婚礼”的指控显然在网络上更流行,还是中国青年报,今天就已允许作者在《震区没有“最美”标签,只有职业精神》中加以嘲讽:“在抗震救灾这一主旋律之下,渴求所谓的‘正能量’便成了一种趋势,发现和挖掘所谓的典型人物和模范先进,便成了舆论宣传的一种定式思维。给孩子喂奶的女民警,有可能被冠以‘最美妈妈’;站在岗位上坚守的战士,有可能被称以‘最美战士’,自然,披着婚纱上阵的电视台主持人,也很容易成为‘最美新娘’。道德的荣誉如此轻易就可以获得,其实已经形成了误导性的错觉,并让一些人的行为,背离了基本的常识。”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