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海外版也在说《抗震救灾,我们不必都去芦山》。举“寻人平台数据打通”、“开通电商捐款渠道”、“协调物资支援”、“免费物流助力爱心传递”等后方事迹为例,文章强调:“地震救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仅凭一腔热情盲目奔赴灾区,很可能是帮不上忙还添乱。其实,不去灾区,能做的事情也不少。”
新京报带来了《龙门乡每日劝返千余志愿者》的前方消息,不过,这家媒体昨天就用社论强调过《救灾受“堵”:公民要理性,政府多引导》,这立场今天也仍未变再来一篇《抗击地震,舆论“反应过度”了吗》。
“对生命越重视,舆论反应可能越强烈,这恰是国家的进步”这篇得获凤凰网首页推荐的社论,显然是对“反应对度”说的不以为然:“几天来,从央视的不间断新闻直播,报纸不惜版面的详细报道,再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会聚,都有一个主题:抗震救灾!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这有些‘反应过度’了。果真如此?5年前的汶川地震之后,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后来历次大大小小的灾难中,救人成为首要事情,可谓佐证。而且,人们越来越形成共识,生命的价值不以人数多少来衡量,虽然这次芦山地震的伤亡和损失不如汶川地震,但舆论还是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这种关注,正是对个体生命重视的反应所谓‘今天,我们都是芦山人’。对人的生命越重视,舆论的反应可能越‘强烈’,而这恰恰是国家的进步,可喜可贺,不必要大惊小怪。”
新京报其实也是为自己连日来的大幅版面报道而辩护:“5年前汶川地震的隐痛未消,所以当芦山地震刚一发生,人们无法判断灾情大小,众多媒体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体现的正是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正是媒体的及时详细报道,让灾情透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能因为事后看起来灾情不如汶川地震那么严重,就认为舆论反应过度了。看起来舆论‘反应过度’,还有个重要原因,和现在微博等自媒体的勃兴相关。微博等平台成了救灾的重要信息源,大量志愿者、当地民众发布震后图片,开列灾区紧缺物资清单等,这些信息的出现,扩展了灾区的实情,传递了救助的温暖,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个体的生命价值因而也更被看重。灾区每个具体生命的悲欢,更加触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了社会更多的爱心和行动。”
定义“舆论的关注也是一种抗震救灾”后,这篇社论最后总结:“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舆论的‘过度反应’也可能将会是常态,我们需要适应这个趋势,而不是因进步洪流中信息量大或者夹杂了少数杂质,而过于苛责,那才是真的‘反应过度’。”
还有钱江晚报助阵。评论员刘雪松想起了自己与同事5年前前往汶川地震灾难现场的经历,强调“因为急切,所以过度。因为关爱,所以过度。对生命的过度尊重,是在灾难第一时间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生命只有一次。救人的那一刻,没有一种标准的刻度,让你淡定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准确度,表现自己反应的不过度。即便在有人嘲笑救援工作反应过度的今天,灾区依然不停地传来缺药缺水缺粮的求援信息。这种以智者自居、指责他人用力不恰当的态度,是对人性光辉中最为朴素的一面的无端挑剔,是将技术层面能够协调解决的问题,硬拉到作秀比拼激情层面的某种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