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推出微信的实时对讲功能以后,与电信运营商的冲突就变得明朗,电信运营商的恐惧和恼怒再也难以克制。现在,腾讯和运营商的隔空喊话当中双方都充斥着坚持、托词,但是里面都暗含着彼此心照不宣难以回避的话题。其实这种状况是在运营商启动3G业务时早就应该预见到的局面,可惜习惯了强势地位的企业在预见未来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机会而忽略挑战。
在电信运营商的眼中,3G对于用户最大的吸引力是语音通话变成了视频通话和上网,而视频和上网就意味着更大的流量消耗,运营商就可以按照2G的盈利模式大赚其钱。但是这个如意算盘当中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3G的本质是无线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对于电信的商业逻辑是具有颠覆性的,无线互联网是被电信运营商欣然引进的特洛伊木马,看上去豪无威胁,实质暗仓着致命的杀机。
新产品的颠覆是以加速度显现的,在其初级阶段总是显得连丑小鸭都算不上,而在在位企业的眼中,很多新技术新应用不过就是无关紧要的添枝加叶,比如说当汽车出现的时候人们把汽车称为不用马拉的马车,显然意识不到后者对于前者的颠覆性,新产品加速度进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身的基因就开始凸显,它的寄生性、依附性、边缘性就在一夜之间就脱去了,让在位企业猝不及防。当手机QQ演变成微信的时候,其威力让腾讯自己感到始料不及,更不用说电信运营商。
腾讯与运营商其实是互联网历史的一次旧话重提,就是内容服务对于介入的颠覆,在互联网刚刚进入商业应用的时候最被看好的互联网企业就是那些从修路收费的企业,比如说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ICP美国在线就是这样典型的企业,在本世纪之初上演了一部闹剧的并购大战,美国在线收购了老牌的传媒企业时代华纳,交易额高达3400亿美元,互联网的发展很快证明了介入为王的愚不可及幻想。中国也有一家步AOL后尘的企业瀛海威,在两三年之内这家一度威名赫赫的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连同多家的ISP就被后起的新浪、搜狐、网易等ICP就是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所取代。
3G之前的电信运营商同时担当着传统通信服务和互联网基础网络服务这两个角色,天然的资源驱动而非能力驱动的优势造就了极其简陋的商业模式和薪资模式,电信运营商是离互联网最近又是最远的企业,关键是在于与互联网格格不入的模式为互联网提供基础服务,当互联网在电信运营商的地盘上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我的地盘听我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