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中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老”是因为这一问题已持续多年,“大”是因为“民以食为天”,而“难”则概因虽经各方努力,中国食品的安全性仍未得到明显改善。对于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会有什么见解呢?
依主流经济学观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即消费者难以完全知晓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有西人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你尽可以去喜欢它,但一定不要去见识它的制作过程。其中一个是香肠,另一个是法律。这句流传甚广的比喻,揭示出香肠和法律光鲜外表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或许不那么让人舒服的环节。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经济学家将食品相关产品与服务分为三类:一是搜寻品(search goods),消费者在购买前通过简单的观察检验就可判断其质量,如蔬菜、水果等;二是体验品(experience goods),消费者必须通过消费才能识别其质量,如罐头食品、餐馆等;三是信用品(credence goods),消费者在消费后,短期内也难以判断物品质量,如牙膏中的含氟物质、矿泉水的矿物质含量等。
上述分类大致勾勒出不同食品的特征,为食品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奠定了基础,也为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了依据。以信用品为例,消费者既无法在购买前确信拟购买物品符合他们的需要,也难以在消费后识别所购物品的真实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食品的生产者或卖家就可能利用消费者的这种信息不充分进行欺诈。长久以往,消费者便不再信任卖家,即使是那些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卖家也无法收取与其质量相称的高价格。原因是消费者难以将这类卖家与低劣产品的卖家区别开来,消费者不再愿意为高质量产品支付高价,而是支付低价。这导致高质量产品难以在市场中生存,被质量低劣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结局,这正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其经典文章“柠檬市场”中提出的逆向选择概念。这里的“柠檬”特指那些质量低劣,试图以次充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