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具    123  115 

周小川承认货币超发 称是复苏的代价|周小川|经济复苏货币超发

   日期:2013-03-12     浏览:120    评论:0    
核心提示:股市,和经济总量迅速成长相平行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12年接近GDP的1.9倍,2013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亦已成定局。基于此,在一些公共空间,“货币超发”的担忧开始弥漫。

【编者注:2013年1月28日,21世纪发表研究报告《数读财经(之六):中国货币超发严重 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指出,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经济货币化泡沫程度高居全球前列,引发了经济学界长达一个月的货币超发大讨论。央行行长周小川“两会”期间,改变了之前否认货币超发的表态,承认复苏要承担成本。】

格林斯潘曾将货币政策视为一门艺术,而毁其英名的金融危机却表明,专业判断和视野胆识,恐怕是央行行长更加需要的质素。

作为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成方街32号度过的过往十年,正是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和经济总量迅速成长相平行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12年接近GDP的1.9倍,2013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亦已成定局。基于此,在一些公共空间,“货币超发”的担忧开始弥漫。

在繁忙的“两会”期间,新任政协委员的周小川再次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这一次,他深度解疑释惑牵动人心的M2,坦率回应专业人士和大众百姓的共同关切。

周小川表示,2013年13%的M2增速预测值,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升幅之和,这和历史规律是一致的。而过往10年中国M2/GDP有所提高,在他看来,虽然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但确实反映了中国经济金融结构中储蓄率过高、直接融资发展不足、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现实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来逐步解决。

针对2009年刺激经济复苏的货币政策剂量是否过度这一质疑,周小川回应,总体来讲,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刺激政策应对危机的成效相当不错,按照国际社会提出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尤其是在强劲方面,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表现最好的。

他也坦陈,现在回头看,适时退出还可以做得略早一些、略鲜明一些。但也不要当事后诸葛亮。当时国际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很大,一波三折,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判断和决策的难度都很大。不能既要好效果,又要零代价;也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承前,启后。“两会”后的中国经济将迎来增长、转型和改革的更多挑战。放眼未来,人们有理由怀有更多期待。

独家专访央行行长周小川:解疑释惑M2

第一财经日报:若不出意料,2013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将突破100万亿元。从2002年初的16万亿,到100万亿,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有人认为,这是严重的货币超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小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表明,在通货膨胀处于可控范围的前提下,M2增长速度与名义GDP增长速度相匹配或略高一些。为什么会略高一些呢?主要是我国处于市场化转轨时期,货币化进程加快,一些产品从计划经济下的直接实物分配转变为货币化交易,其中土地、房产等的货币化更为突出。资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包括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等,以及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也增加了货币需求。在改革开放早期,由于货币化进程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快,所需要的货币支持会更多一些。2013年,我国GDP增长目标定为7.5%,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M2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这与M2增速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升幅之和的历史规律是一致的。

2012年,我国名义GDP是2002年的4.5倍,M2余额是2002年的5倍,M2增长速度也大体符合上述规律。这还包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期间,由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扩大的货币供应量。在正常的年份,M2的增长速度会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更加接近。

日报:相比M2增速,大家近来关注M2/GDP这个指标,今年春节前后这个话题就讨论得比较多。2002年,这个指标是154%,2012年上升到188%,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

周小川:M2是从银行的各类存款统计出来的。一个国家如果总储蓄率高,M2数量就会大。亚洲国家的M2与GDP之比就普遍较高,这与亚洲国家的储蓄率高有关。M2多也与间接融资比重大有关,由于间接融资表现为经由银行存款,这导致间接融资比重大的经济体M2与GDP之比通常比较高。我国总储蓄约是GDP的50%,其中家庭储蓄率超过30%,远远超过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也比亚洲的平均水平高出一截。近十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发展得不错,但融资功能在此期间也出现过几次反复,平均增速低于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仍然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融资渠道,这必然使得M2与GDP之比相对较高。

此外,不同国家M2口径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差异还相当大,比较下来看,我国M2的口径相对较大。

IMF使用的另一种国际比较是用金融总资产与GDP的比率,金融总资产是银行总资产加上公开发行的债券总市值及股票总市值。根据IMF对2011年的计算得出世界平均水平为366%,其中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分别为424%、449%、784%和540%,平均水平为476%;亚洲四小龙平均水平为544%多;我国为303%,其中银行总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3/4,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主要原因来自直接融资尚发展不足。

日报:有人认为M2/GDP是衡量金融深化的主要指标,也有人认为是货币超发的表现。你怎么看?

周小川:就M2/GDP这一指标的含义而言,存在不同的解释,有人用它来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但似乎不太说明问题,不太好用。有的国家M2/GDP非常低,是由于金融体系连基本的存贷款业务都未能充分提供;有的国家M2/GDP偏低,可能反映间接融资较多地让位于直接融资。

近年来我国M2/GDP有所提高,虽然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但确实反映了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储蓄率过高,直接融资发展不足,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改变。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这会使M2/GDP适当降下来,当然这有可能需要一个中长期的渐进过程。

日报:2009年是个特例,当年M2增速超过名义GDP增速达18个百分点。很多人认为这会造成经济金融的风险隐患。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判断?2009年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的剂量是否过大?

周小川:2008年四季度,全球经济显著下滑,正如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过去五年,我们是在持续应对国际金融问题严重冲击中走过来的。这场危机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百年罕见”,中国经济增速在这个季度下降了4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6.2%,信心严重受损,预期普遍悲观。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GDP增速可能会继续下降4个百分点,那就是接近零增长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M2在2009年和2010年也增长得比较快。对于经济刺激计划,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持续低迷的严峻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果断决策,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避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应该说,我国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成绩突出,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许多国家对此很羡慕。

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有利有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是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在决定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充分讨论过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到经济刺激计划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经济尽快企稳回升,但随后会给物价、债务可持续性、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方面产生代价、造成压力。评价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应该将其放在一个历史阶段综合来看,不能只想在危机时尽快复苏,复苏成功了以后又不愿意承担由其产生的成本,这是不现实的。

应对突发性危机时,刺激政策力度究竟要多大,是很难事前在数量上进行科学测算的。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信心,而信心危机的传染性极强,应对政策如力度不大的话就很难制止信心崩溃。所以,面对严重冲击时,刺激政策的力度宁肯大一些,以便稳住信心。为防止副作用过大、成本过高,在制止住信心崩溃、复苏有所启动时,应适度调整力度,及时退出刺激政策。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根据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我们及时调整政策力度,适时退出刺激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一些国家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刺激政策可能力度不够,经济复苏情况不理想,事后还得进一步加大力度。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