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喜剧雄霸央视春晚小品节目十多年,长期位居在垄断性的国营媒体核心位置,形成了一种强势风格,为官民同贺的节庆文化盛典,注入了乡野的活力和民间调笑气氛。
赵本山的那张标志性的“猪腰子脸”与央视的“国字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人转腔调与字正腔圆、深情无限的央视朗诵风格混杂在一起,其喜剧性的效果益发明显。以致陈佩斯式的市井小瘪三无事可干,只好坐在家里一边吃面条,一边看东北二人转。看腻了,就去搓麻将。
近年来,赵本山式的搞笑似乎也已走到了尽头。不想看赵本山忽悠的,可以上网看美剧,玩游戏,聊天和刷微博。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农耕文化的乡村笑料甚为隔膜,并且,新一代人的笑点也发生了变化。爷爷奶奶一辈的人只要一看见马季的形象一出现,不要等他开口,就笑得不行。爸爸妈妈一辈的人的生活趣味则离传统乡村并不遥远,他们尚能从赵本山的二人转中得到乐趣。而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即使是乡村出身的年轻一代人,他们也长期在外打工,对村子里的那档子事儿日渐隔膜。赵本山式的靠取笑村子里肢残或脑残者的恶作剧,也就难以为继了。赵本山的受众群体慢慢萎缩,剩下的主要是那些留守在村子里的中老年妇女。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近年来人们虽然每年还仍对赵本山在春晚上的表演有所期待,但每一次收获的总是失望。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现代小品剧,在当下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郭德纲接替赵本山登场,用烤鸭和麻花来替代猪肉炖粉条的过年菜,口味有变化但并不太大。它们的表演方式,它们所面对的日益复杂细分的人群,都是一种考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大团圆式的除夕晚会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尤其是对年轻一代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许多人并不以看春晚为必不可少的过年节目。社会人群在文化上的细分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员,对春晚的兴趣会完全不同,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况且,还有互联网等其他娱乐平台可供选择。从过节的形式上来说,也不再只有单一的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全家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看同一档节目的形式也在消失。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基本上是一个独立单元的小家庭,三五口人,完全可能选择其他的方式度过春节,而并不一定要守在家里看电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春晚努力取悦各个方面的人群,却很少有人喝彩。现在,郭德纲能像当年赵本山那样,挽回电视台春节晚会的颓势吗?这是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的一种期待。
本山大叔走了,德云社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