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儿童电视节目比较少:BBC儿童节目档晚上六点就结束了。这也就意味着我父母不需要费多少劲来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唯一的例外是圣诞节,铺天盖地的节日特别节目在寒冷的天气里对哈福德(Harford)家的孩子们是一种莫大的诱惑。为了应付这种情况,我的父母想出了一项策略:他们购买了电视节目列表(你相信吗,《广播时代》(Radio Times)和《电视时代》(TV Times)当时合法地垄断了这项在当时十分赚钱的业务),然后请每个孩子细读一遍,提前确定自己想看的节目。
这项策略非常有效。在全家只有一台电视机的情况下,集体的选择是通过谈判避免争抢电视的基础。每个人只有一定的“配额”看自己想看的节目,想要获得额外“配额”的要求会遭到拒绝,但其实这种策略中最有效的部分不过是,让我们提前把自己想看的节目写下来。
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但那个策略确实另有其天才之处。
这一天才之处涉及一个行为经济学家概念“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尽管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人都有一种倾向,即:避免从事一些需要在短期内付出成本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其收益的活动,比如锻炼。反过来说,我们都喜欢近在眼前的满足感。
除反映出大多数人缺乏耐心以外,这种行为更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双曲贴现者对现在和未来的同一件事的判断是不一致的。我们会计划明天锻炼、明天吃沙拉(而不是蛋糕)、明天开始存退休金。只要蛋糕的诱惑不是那么近在眼前,我们就认为吃蛋糕带来的快乐抵不过这种行为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的风险。问题是,一旦“明天的蛋糕”变成了“今天的蛋糕”,我们的计算方法就改变了——管他什么血管阻塞,现在非吃蛋糕不可。如果我们今天能信守承诺,或许我们会做出更多明智的选择。有一项退休金计划名叫“明天存储更多”(Save More Tomorrow),这项计划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种策略,而目前看来这项计划是成功的。
这种策略是否也有可能运用到看电视上呢?令人惊奇的是,有人对此做了一些研究。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里德(Daniel Read)、乔治•勒文施泰因( George Loewenstein)和肖巴纳•卡利亚纳拉曼(Shobana Kalyanaraman)做了一个实验,让实验参与者从一个列表中选择一些电影。这个列表中既有《罗生门》(Rashomon)、《蓝色情挑》(Three Colours Blue,红白蓝三部曲之蓝)、《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这样的严肃电影,也有《窈窕奶爸》(Mrs Doubtfire)、《虎胆龙威》(Die Hard)这样比较轻松的影片。当被要求选出一些电影供立即观看时,实验参与者们往往会选择轻松的影片。但是当被要求选出一些电影供以后观看时,实验参与者的选择则体现了他们内心中较为高雅的一面(或者说,至少体现了他们内心的电影品味)。
而如所有真正的“双曲贴现”行为一样,如果有机会真正实践自己的选择,人们往往会在最后一刻决定做相反的事。“是的,我知道《罗生门》再创了电影的基本模式,但我今天累了一天,现在就想看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穿裙子的滑稽模样。”
此外,我今年在经济学领域发现的最令人沮丧的一份研究,是康士坦萨•埃斯特韦斯-索伦森(Constanca Esteves-Sorenson)和法布里齐奥•佩里蒂(Fabrizio Perretti)发表在《经济学期刊》(Economic Journal)的一篇文章。两位研究者从意大利观众追踪系统中巧妙地获得了数据,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尽管观众花很长时间看电视、换台的成本也几乎为零,但人们观看哪个电视节目取决于该节目是否与他们刚刚看过的节目在同一个频道上。这种现象的解释之一是,所有的电视频道都同样有趣。但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双曲贴现”似乎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那么多频道在等着我们,只要按一下遥控器按钮就能看到,但按一下按钮简直太麻烦了。只要不需要思考或活动,看什么我们都乐意。
我父母当年对此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