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具    123  115 

科研经费变“个人提款机”2

   日期:2014-10-14     浏览:110    评论:0    
核心提示:[编者按]10日,7名教授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两千多万元的消息震惊坊间,科研经费的“潜规则”再次被翻出台面。近年来,科研经费遭到非法套取、挪用、侵占的报道屡见不鲜,涉及人员、领域相当广泛,中国科协

三建议——举刀砍向“科研腐败”

1、 砍向“重立项、轻研究”这片滋生腐败的土壤

【教育学者熊丙奇】从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管理到项目评价,整个环节由行政部门主导,这使得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而不少高校和机构将获得课题作为考核标准,这种导向更不利学者深耕学术,而是想着如何折腾经费,包装成果。

取消行政部门主导科研经费配置,改为由公益的科研基金会负责国家课题、项目资助。与此同时,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对申请者按学术原则、学术标准进行评价,从而防止各种行政、利益因素干扰课题评审。

【哲学博士、教育学者孙强】目前的科研管理制度,行政色彩浓厚,指令作业,不能对科研进行有效引导与调控,满足于上传下达,检查工作,甚至把科研人员当成了管理的对象。从实质看,是一种行政主导的科研管理模式。其很容易异化科学研究本身的意义,让科研人员感觉这是完成一项行政任务,而不是进行学术研究。而对于行政管理单位而言,这是他的工作任务,如果立项了,不结项,就证明其工作存在失误,所以,只好在评审结果时放水,以向领导交差。因此,必须让科研回归其本身的意义,不能异化为行政“任务”。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学术行政化仍大行其道。政绩思维下,大树身上花环多,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越来越大,小苗缺少浇灌,科研资源的分配不由自主地按照“出政绩”的要求分配,而不是按照科学规律来分配。

2、砍向科研项目进程中的人情纽带

【教育学者熊丙奇】在申请课题时,有的学者为获得项目,要对设立部门、评审专家进行公关;在获得课题之后,为建立与设立方的良好关系,有的还向设立方返还经费,也就是所谓的回扣。

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转变对研究人员的行政性考核,一改当前的量化评价指标;取消科研提成制度,科研人员的待遇不与申请课题经费挂钩,而是实行年薪制。

【哲学博士、教育学者孙强】在课题申请过程中,人情、面子,打招呼非常常见,这是不言自明地“潜规则”。这不但影响到了课题招标的公开、公正性,而且容易导致课题腐败。因为课题“关系户”可以越过公开招标,而以委托课题的形式得到课题。针对此,应该加大公开招标力度,让课题申请的所有过程都暴露在阳光下,减少申报死角,从源头堵死。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杨禹】科研经费滥用第一个关键诱因,就是关系网密布、潜规则横行。一位泰斗级人物之下,徒子徒孙们相互依靠、利益均沾、排斥外来、唯我独尊。这种科学上的“近亲繁殖”,于经年累月的“经营”中,编织起了一个缜密的关系网、利益网。

3、砍向闲置设备

【教育学者熊丙奇】事前管理需要明确科研项目预算并严格按预算支出,这一规定并不符合科研规律,因为部分开支很难在开始研究时就预计。然而,申请者为通过立项,有时会列出不需要的设备开支,最终导致闲置浪费,甚至存在购置设备以次充好等问题。

要给科研人员支配经费的权利,同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公开所有财务信息,接受独立审计。遗憾的是,将高校财务资产管理纳入信息公开范围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早在2010年就已出台,但并未得到有效实施。

【哲学博士、教育学者孙强】现在的课题申报,都有经费预算这一栏,为的是便于管理。事实上,很多专家学者,只是做了预算,但实际中,并未按照预算执行。有时,为了“填表”的需要,也列入一些不需要的设备,以达到经费额度。由此可见,这种经费预算模式的弊端很明显,带来了大量的设备重复购买,浪费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大预算公开,另一方面,课题研究需要的设备、仪器,应交予第三方采购,避免课题组成员随意购买,造成闲置。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