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无论是万科高管毛大庆的“看空论”,还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的“泰坦尼克论”,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房地产行业的确正进入一个转折点。此轮楼市调整,面临着诸多“未曾见”的情形。这是此前为倒逼救市政策出台而反复上演的楼市“假摔”,还是周期性的“季节性感冒”?笔者认为,与前两轮调整分别源于外部冲击和政策调控不同,今年以来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整是源于市场的内在力量。基于此,有三个不同以往的判断,具体为:
一、本轮房地产调整的幅度将超过以往,时间可能2年或更长
今年以来,楼市和土地市场在迅速降温,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整已经展开。笔者认为,本轮房地产调整的幅度和时间将超过以往,主要原因是三个“根本性转折”。一是中央政府对楼市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折。以往,当楼市明显降温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会主动托市。现在,中央政府认识到不能继续纵容房地产泡沫,不愿意主动救市。同时,中央政府也不希望地方政府全面放松楼市调控政策。二是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态度发生根本转折。以往10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房地产行业发展。但现在,金融机构正全面强化对房地产泡沫风险的防范工作。可以肯定,未来金融机构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支持房地产,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将明显收紧。三是公众对房价的预期发生根本性转折,只涨不落的预期不复存在。
在三个“根本性转折”的背景下,投资和投机需求明显萎缩。以往,人们认为房价“只涨不落”,政府认为房价“只能涨、不能落”,金融机构大力支持购房需求,这导致投机和投资需求不正常膨胀。现在,房价开始下降,中央和金融机构都不托市,投资和投机需求迅速萎缩。同时,持有投机性房产的人现在要卖房变现。其结果就是,需求明显萎缩,而供给明显增加,供求形势迅速逆转。
目前,各地楼市库存在普遍上升。一线城市中,北京的存量消化周期(按过去6个月平均销售面积计算)从年初的8个月左右攀升至当前的14个月左右,销售形势正迅速恶化。上海存量消化周期从年初的6个月左右攀升至当前的9个月左右。广州存量消化周期从年初的10个月左右攀升至当前的13个月左右。深圳存量消化周期从年初的12个月左右攀升至14个月左右。多数二线城市的商品住宅库存目前处于历史高位,不少城市的存量消化周期已接近或超过业界18个月的存量消化周期“危险值”,比如杭州、宁波、青岛、福州、苏州等。
从历史推断,本轮房地产调整时间可能2年或更长。最近十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两轮调整。第一轮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第二轮是2011年四季度到2013年初。从房价开始下跌,到房价重回到下跌前的水平,第一轮调整的时间约1年,第二次调整的时间约1年半。与前两轮调整分别源于外部冲击和政策调控不同,今年以来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整是源于市场的内在力量。鉴于本轮调整幅度可能较大,调整时间可能要2年或更长时间。其中,今年下半年房价可能持续下行,明年逐步企稳回升,全国房价可能要到2016年或之后才能恢复到2013年的水平。
二、京沪房价调整幅度不宜低估
作为全国龙头的北京和上海房价可能出现明显调整。主要原因:
(1)京沪房价弹性大,涨得快,也降得多。一般情况下,泡沫成分重的城市,在调整时房价跌幅会比较大。从2011年四季度到2013年初的一轮调整看,前期房价涨得快的城市往往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一线城市房价的环比降幅大于其他省会城市,而中等城市房价的波动相对最小。最近两个月,北京二手房在普遍降价。链家地产的信息显示,降价几十万甚至100万的房子不在少数,但这些房子的销售形势仍然低迷。这也预示着本轮北京房价调整的幅度可能比较大。
(2)未来两三年京沪楼市供给较多。目前,北京的可售面积在迅速上升,上海的可售面积已处于相对高位。同时,去年房地产企业在北京和上海拿地较多,甚至今年还有开发商冒险在京沪抢地,这些土地将逐步形成供给。
(3)京沪人口流入量已大不如前。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GDP增速已连续四年全国最低,广东GDP增速也在倒数之列。与经济减速相对应,一线城市的就业创造能力和人口吸引力在下降,人口流入明显放缓。北京市2013年常住人口增加45.5万人,连续第三年放缓,远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84.8万人的增幅。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表示“常住人员流入压力明显减轻。” 上海市2013年常住人口增加34.7万人,不及“十一五”时期年均82.5万人的一半。广州和深圳2013年常住人口分别增长8.8万人和8.2万人,增量不及“十一五”年均增量的1/7和1/5。
未来,京沪的人口流入可能还会放缓。一方面,北京、上海的经济可能还要减速,加上高房价和城市病,这些削弱了京沪的人口吸引力。同时,经济多极化和新城市群兴起将分流人口。另一方面,京沪历来严格限制人口流入。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流入,目前北京已经在采取措施疏散产业和人口。
(4)北京和上海仍将从严调控。中央要求一线城市继续从严调控,保持对投机需求的高压态度。同时,北京和上海都在积极增加政策性住房供给。北京的自住商品房政策已对市场形成冲击,吸引了一大批需求。上海的共有产权房政策也在逐步推开。
总之,在房价预期逆转、投机需求消失后,短期内京沪房价面临较大调整压力。未来,京沪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的供给会增加,而人口流入量已大不如前,房价很难保持强势。
近几年,一些中等城市房价的涨幅并不大。未来,这些城市房价的调整幅度可能相对缓和。三四线城市楼市可能会持续低迷。
三、中央乐见楼市调整,意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近两个月,一些地方政府希望全面放松楼市调控政策,但最终未见正式发文。其原因,应该是中央政府不希望全面放松调控。于是,一些地方政策只能微调楼市政策。
预计,未来在楼市进一步降温的同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博奕会逐步升温。地方政府不能忍受楼市调整对土地出让的影响,希望放松调控。中央政府可以容忍楼市渐进的调整;只要楼市不崩楼,中央政府就不希望全面放松调控。
中央政府的立场隐含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考虑。首先,中央是为房地产行业长远发展考虑。近10多年,房地产行业已入歧途,出现“盖房子就挣钱、房价只涨不落”的虚假繁荣。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一轮调整,有助于纠正行业的错误理念和机制,为房地产行业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中央是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考虑。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当局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往,政府不断救市,给人印象是政府认为“房价只能涨、不能落”,这导致社会资源大量流入房地产行业,甚至一些产业资本也转向房地产,这是阻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只有让房地产行业回归理性状态,中国经济才能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现在,若干预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调整,无异于饮鸠止渴,虽然一时痛快,却会丧失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最终让中国经济在原有发展模式中窒息。中央意在调结构和促转型,这是理解中央对房地产态度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楼市出现一次市场自发的、渐进的、实质性的调整,是中央政府求之不得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不破不立。只有打破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挟持,才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政府乐见房地产调整,并会引导好这轮调整,防止半途而废。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并不希望楼市崩盘。从近期官方媒体和一些幕僚的表态看,目前当局认为本轮楼市调整是一次正常的市场波动,并不会崩盘。既然不会崩盘,中央政府当然不希望地方政府发力救市。
至于楼市渐进调整可能导致的问题,中央已经在作准备。首先,近些年,金融监管部门始终高度关注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严格限定房贷条件。从银行业压力测试看,即便房价下降30%,商业银行也不至于出现大问题。其次,中央政府正在加快推进棚改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冲或部分对冲商品房开发投资减速的影响。再次,对于土地出让受影响,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的问题,中央政府已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缓释措施,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一些贷款展期,允许发新债还旧债。最后,当局允许人民币贬值支持出口,也可以对冲房地产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至于个别房地产项目或企业出问题,那是正常的市场优胜劣汰,政府希望看到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未来发展的态度,可以归结为四句话:(1)抓好保障房建设、分配和运营,切实起到托底作用。(2)对于商品房市场,要按市场化的原则,坚持现行的保刚需、防投机的政策框架,允许市场正常波动。只要不崩盘,就不必救市。(3)对于房地产调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继续作好应对预案和准备。(4)抓紧建立促进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不动产登记制度、住房信息联网、房地产税制改革等。
总之,这一轮房地产调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中央政府会把握这次机遇,引导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从而在促进经济转型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