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具    123  115 

从谎言中读出真相

   日期:2013-12-09     浏览:112    评论:0    
核心提示:要读明白一本历史著述,首先得明白历史学家为何而写,为谁而写?如果有了这一层领悟,那就不用担心历史书写中的“谎言”了,相反,有时还能在“谎言”的背后读出历史的真相来。

下面是为同一起矿难事故所拟的两则新闻稿:

一、某月某日,某地有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抢救。目前各类抢救人员及机械都抵达现场,营救工作即将展开,有关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之中。

二、某月某日,某地有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当班的矿工被困井下。目前井下仍有明火燃烧,情况复杂,营救工作无法展开。焦急的矿工家属在矿区外守候了一天一夜,而有关事故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关部门仍未给出确切的解释。

假定以上书写的都是事实,那么我们不难看出,事实经过筛选、组合和编排,可以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阅读效果。这就是英国学者卡尔所说的:“每一个新闻记者今天都知道,影响舆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选择和安排适合的事实。”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新闻报道中,也存在于我们所阅读的各种历史书里。

历史学是一门讲究证据的学科,历史叙事依据的当然都是史实。但由此而相信历史学家会写出同样的历史书,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读钱穆的历史书,你能体会到他很喜欢写传统社会中的士大夫。如《国史大纲》的西汉一章,标题就有“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士人政府之出现”等。为什么要突出这些史事呢?因为按钱先生的看法,自西汉开始,便从平民社会里选出它的优秀分子——士大夫,由他们来组成政府,领导社会。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是它的长处,怎能不大书特书呢?读吕思勉所写的汉代历史,着墨最多的是汉代的社会改革。在他的书里,你会看到许多同类史书不太提及的人和事,如写眭弘、盖宽饶劝汉帝求贤人,禅以帝位;写贡禹建言朝廷废奢侈之事,而多行宽恤民力之政;至于贾谊之禁奢言论,董仲舒言汉代社会习俗之薄恶,也是一般写汉史所不甚留意的。为什么要特显这些人和事呢?因为按吕先生的看法,中国至迟到秦汉之后,社会已进入了病态,非有一番改革更新不可,而汉儒都抱有改革社会的志向。自王莽改革失败后,“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让天下安”遂成金科玉律。然而,病态之社会如何能听其流迁,而不尽力去改革它呢?故汉代的改革,自当在我们的历史书中特加重视。翻翻我上学时用过的教科书,上文所列钱、吕两先生大书特书的史事几乎无一着笔,写得较多的则是“秦汉时代的阶级构成”、“两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矛盾与农民起义”等。当然,这样写也自有书写者的用意。

历史书写无一概的定式,却有着基本的底线——不能写成历史的谎言。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写过一部题为《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的书。他批评教科书编写者把政府美化为一个英雄的形象——联邦政府依然是人民的公仆,它完美而无瑕疵。至于它干过的一些不太体面的事,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回避。这可否称为“历史的谎言”?我们的教科书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谎言”?或许可以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大家发表意见。不管讨论的结果如何,同学们至少会明白,想要全面地了解历史,就必须阅读各种各样的历史著述,而不能光看教科书。课堂讨论还应该让学生明白:由人书写的历史,总是包含了书写者的特定意图及其期望的阅读效果。

人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所写的,但我们也不能只读胜利者的历史。比如,洛温批评美国的历史教科书“站在政府一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批评政府是与公民身份不相宜的”,从中可以看出问题的症结,这些教科书是为美国政府而写,而不是为美国人民而写,所以它充满了历史的谎言。从本源上说,史学应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为谁而写本不该是个问题。然而,史学之异化也久矣。异化之后的史学,怎能指望它为人民写史?异化之后的历史书写,也难免会说谎言。卡尔曾提醒自己的学生:在研究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我们也不妨这样提醒读者:要读明白一本历史著述,首先得明白历史学家为何而写,为谁而写?如果有了这一层领悟,那就不用担心历史书写中的“谎言”了,相反,有时还能在“谎言”的背后读出历史的真相来。(作者为华东师大教授)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