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老市委大楼已经被拆除了一半。 (陈宁一/图)
为了响应云南省打造城市综合体的号召,玉溪市财政虽然捉襟见肘,但仍然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甚至不惜拆掉市委大楼。
2013年7月,云南省向全省各地下发了一份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力争五年内全省规划建设100个以上综合度高、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综合体”。
玉溪市提前两个月就动手了。5月12日,红塔区政府将一份《关于玉溪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的通告》发放到拆迁户手中。
拆迁范围约227亩,由四个地块构成,几乎囊括市委市政府办公、居住区。不单住房,被当地人称作“白宫”的市委市政府白色大楼也在拆迁范围之内。
城市综合体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热衷的一种造城模式,通过打造一个容纳住宅、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城中之城”,可以有效拉动消费、炒热地皮,但耗资巨大、开发周期长。
“城市综合体能创造就业、增加GDP,是创造政绩的不二选择。但一个100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就需要30万到50万的高消费人群支持。目前,昆明都只能支撑5个。”一位参与云南多个城市综合体开发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因为政府命令,城市综合体正向云南更为落后的地区蔓延。
财政捉襟见肘
除了新天地城市综合体,玉溪还计划建两个城市综合体,总投资达到205亿。
2013年8月,玉溪在聂耳大剧院召开市委工作会议。多名参会者证实,2012年底从昆明市长调任而来的玉溪市委书记在会上声称,“我在昆明任职5年零3个月,为昆明赚了五百多亿,昆明市财政贷款一千五百多亿。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把三个城市综合体建成,能解决8000到1万就业岗位。为此,有些骂声。我是不怕骂的。”
不过,虽有雄心,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缺钱的现实。
2013年以前,玉溪城市支出主要是扩大城区范围,例如做聂耳文化广场这样的公共项目。当地一家银行的管理层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称,现在的新思路主要是城市升级,因为市区扩容到极限了。
大量城市建设让玉溪财政入不敷出。玉溪市政府的资料显示,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112.4亿元,支出185.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2亿元,支出161.8亿。
近况依然不乐观。2013年1到6月,玉溪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约51亿,支出约70亿,差额近20亿。
2013年,低迷的经济形势使得玉溪再遭打击。玉溪市政府的一份资料显示:(玉溪)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收入下降,营业税改增值税后,预计玉溪市财政将减收7000万左右。
但刚性支出逐年增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目前,政府性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还本付息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15.2%。
整个玉溪都在找钱。
如何用别人的钱?具体就是招商引资和向上级要钱。8月1日,市委书记在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放下架子,开动脑筋,迈出双脚,跑步进昆,跑部进京,进一步加强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资金、项目、政策向玉溪倾斜,加快报批项目审批进度。”
2013年,玉溪成立了13个产业招商总局,将目标分解到全市32家责任单位和8县1区。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强力推动,并设立了考核奖惩办法。
但玉溪《2013年1到6月各县区(园区)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通报》显示,1区8县招商目标317亿,只完成了140.63亿。32个市直单位全年招商目标66亿,上半年仅完成10.99亿。
向上级争取资金则范围更大,涉及1区8县和51个单位。区县目标约75亿,完成了约27亿。各单位全年目标共约84亿,上半年完成30多亿。仍有26家单位争取资金为0。
一名知情人称,这次是动真格的,各单位成绩已经整理成册,打分评比。落后者会被问责。
《玉溪市2013年问责情况通报》显示,至7月,全市问责132人,包括办事拖沓、不求进取、平庸无为等等问责原因。另对未完成半年各经济目标的地区和部门负责人给予了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问责。
解困的办法
现在,地方融资平台是玉溪最为倚重的找钱渠道。玉溪市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1到6月,市属六家融资平台仅完成约25亿融资,而这些公司的全年任务是140亿。
各个融资平台多数仍指望发债和银行贷款。例如玉溪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准备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玉溪校安工程和美丽100校园行动总投资33亿,意向性向银行贷款10亿;玉溪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城投公司)正在运作一笔12亿贷款,全部指望5家国有和地方银行。
不幸的是,玉溪似乎很难从银行拿钱了。当地银行人士透露,此前,政府曾邀请四大行负责人开会,要求银行支持地方建设,给予贷款,其中就包括三个城市综合体。“桌上,银行人士均保持沉默,表示要回去商量再定。”
银行有政策,地方有对策。上文知情人称,玉溪市出台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成立一些新融资平台,将各种资源注入。例如,玉溪城投公司将成教学院和东风游乐场资产作抵押,向玉溪城市商业银行贷款2亿。利用棚户改造贷款模式向交行融资3亿等等。
玉溪向上级争取项目也成为融资重要保证。一个成功的案例是,玉溪“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工程,引入中国有色金属公司以总承包加BT模式融资19.7亿。资金成本为同期银行基准利率加3个点(目前约为9.15%),玉溪市抚仙湖保护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用“抚仙湖保护治理专项资金”收益权质押。
除了用外面的钱,自己人的钱也要用。玉溪当地多名受访者称,他们在7月收到红塔区总工会发的一份定向理财产品的通知。
这份名为《申银万国红富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产品》规模为5亿,产品期限3年,不允许提前赎回。产品收益为年利息9%。资金用途是红塔区政府用于城市建设。
“这种对内集资不单在红塔区,县里也在发行。”一名知情人称,新平县2013年5月份也在做这个理财产品。本来想做信托,筹集资金,但国家对信托管理趋严,地方不得已找了银行来管理这个资金。
产品名义上是定向资产管理计划,以规避向公众集资的行为。
新平的理财产品目标筹资4亿,最终只完成2.9亿。“第一次说有住投公司应收账款还账,只融到了9000万。第二次说资金将用于探矿,矿产收益用来还债,融了1.3亿。第三次融了7000万。”一位知情人称。
危险的综合体
尽管面临缺钱的窘境,但玉溪市仍要上马城市综合体项目。多名受访者表示,政府与开发商的合作堪称“双赢”。政府拿政绩,开发商拿钱。问题在于,政府本来就没钱,开发商拿不出钱来做这个项目,政府还要想办法帮开发商筹款。
一位知情人称,玉溪的泷水塘综合体项目需要一百多亿的资金。有开发商提出,合理情况是5年内建成,逐步推出,但政府希望3年全部做好。
2013年7月,玉溪市级领导和正副厅级老领导们收到一份由新华社智库编写的城市综合体分析报告。报告的封面印着玉溪市委书记写的批注,“城市综合体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玉溪已经先期抓住机遇,机不可失,要一鼓作气走出一条新路子”。
公开资料显示,玉溪近两年将推出10个商业综合体项目。这多少是受到了云南省的政策激励。
云南省办公厅下发的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的文件中就提出了多种支持政策: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分配向建设城市综合体的地方倾斜,用地指标优先安排;金融机构要加快贷款审批、增加投放规模、下浮贷款利率支持城市综合体建设;另给予税收减免。
云南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城市综合体政策是学习贵州经验,只是云南省提高人居环境工程的一部分,政策还未正式推开,风险控制手段还在研究当中。
风险的确存在。在由新华社智库编写的城市综合体分析报告中,就以昆明为例,提出了警告。未来数年,昆明商业体量将会有1972万平方米上市,人均商业占比已超过香港。
市委大楼都拆了
为了建这些城市综合体,玉溪市的大拆迁开始了。
上述红塔区的那份通告限制了户主所有权利,“自发布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房屋产权转让、买卖、赠与、分户析产、互换、出租等活动”。通告还规定,国土、房管、规划等部门停止办理与房屋相关的一切手续。对于阻碍工作人员的“视情节轻重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理”。
8月13日,荷花池片区城市综合体项目协调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又向拆迁户发了一封公开信,称红塔区政府与浙江樱菲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樱菲化妆品公司)签订了新天地城市综合体框架性招商协议。
当地一名遭遇拆迁的老干部透露,玉溪强力推行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属于改变城市规划的重大决策,应该经过市人大和政协讨论,然后送省里审批,但至今程序都没走。
现在,玉溪市委、市政府已经分别租用了新的办公楼。“每年租金都要一两千万,租了8年。”一些玉溪市老干部称,“三年后,这个城市综合体建好,政府再搬回来。”为了抵制拆迁,老干部们多次写材料向省里和中央反映情况。
8月13日,玉溪市副市长在市工信委职工住宅区听取拆迁户意见,参会者百余人。拆迁户金明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她说自己家曾有一套房子位于昆明双龙桥虫胶厂内,2009年因昆明建新螺蛳湾拆掉。政府承诺两年回迁,给了两年临时安置费。但时隔4年后,尚未盖好回迁房。金明回到玉溪投靠父母,但又遇上玉溪搞城市综合体拆迁。
让拆迁户们不安的,还有外来开发商的实力。一期投资不少于55亿元的新天地城市综合体,为何将由一个注册资本688万元,生产护发素、唇膏的化妆品企业来做?拆迁户们要求政府公开项目市场调研、资金到位情况以及经营计划等,但没有得到答案。
拆迁还在继续。2013年9月20日,玉溪市委大楼已经拆了一半。(应被访者要求,金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