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工具    123  115 

健康的保障:家和万事兴 -

   日期:2013-09-05     浏览:93    评论:0    
核心提示:潘吉希 公共卫生专家,某市卫生局副局长 世人皆云,家和万事兴。此乃至理名言,家是我们的阵地和堡垒,只有家庭和睦,家人之间和

潘吉希 公共卫生专家,某市卫生局副局长
       世人皆云,“家和万事兴”。此乃至理名言,家是我们的“阵地”和“堡垒”,只有家庭和睦,家人之间和乐融融,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赖以实现事业兴旺、成就人生辉煌的最终依靠。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有人虽然有“家”,却家不成家、鸡犬不宁。

那么,为什么家那么重要,如何才能“家和”?

家是居所、港湾与归宿

依笔者的理解,“家”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其一,家是“安身的居所”。

当你劳碌奔波、摸爬滚打而身心交瘁、疲惫不堪时,你需要一个遮风避雨、休养生息的“掩体”,那是你的“有形”之家,它有门、有窗、有墙、有瓦,且应该牢靠、安全。这是我们休养生息的地方,是为安居之所。

其二,家是“心灵的港湾”。

你的家也应该恬静、祥和,使你能暂时放下利益争夺的纷扰,忘却世俗的烦恼,感受心灵一刻之坦然。所以,家需要温馨、安宁。安坐家中,你感受的是一份自由自在,享受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平和与坦然。如果你与家人都要锱铢必较,这个所谓的家,一定不是你梦寐以求的安宁居所。

其三,家是“精神的归宿”。人活着需要追求人生价值与意义,也就是对宇宙真相、人间正义、人生真理的究问。这是一种精神探险,既需要怀疑、批判、创新的理性精神的支撑,也需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支持。这是你的精神家园,让你乐以忘忧、流连忘返。出家人之所以要“出家”,是因为需要一个远离俗世、宁静自由的修道环境,从而更好地追寻人生真谛,寻求精神家园。所以,他们并非“出家”,而是“归家”。

宽容大度家和美

在急躁虚浮的当今社会,不愿意回家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成年人彻夜不归,孩子放学后也不想回家,好像家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场所。不愿意归家,或许是因为家里充满冲突与矛盾,让你感到压抑、烦闷与不安,没有你希望得到的那种温馨与闲适。

家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人与人的不同,即彼此之间在人生经验、兴趣爱好、性格品味,以及思考模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家人之间由于靠得亲近,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如果凡事都以一己喜恶为准则,过分计较家人的不是,执著于家人的缺点,强求大家的相同、一致,就容易加剧冲突,令家变成尴尬、不安甚至令人害怕的地方。

强求“同一”,就意味着要求大家的观点、主张、看法完全一致,行为方式一样,而不管各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这种“同一”,实质是“单一”,必然导致“一言堂”,或者也能换来所谓的“一团和气”,带来表面上一时的“繁荣”,但在虚假的和谐背后,却可能潜藏着致命的矛盾与风险,经不起各种风浪的考验与洗礼。

“树先枯其根而后死,人先竭其元而后亡。”万事万物存立世间,靠的首先是其内部结构的稳定,至少是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的平稳。内部矛盾与冲突的爆发,必将导致事物最终的消亡。同样,如果没有家里的和谐稳定,就等于丧失大后方,就会失去前进的保障与依靠,就会自乱阵脚,那么,所谓的建功立业,当然就无从谈起了。所谓安居乐业,若居而不安,何以乐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家人之间的种种不同,才让你们结成了一个家。一个真正的家,只能“求和不求同”,或者说“求同存异”,也就是既承认各自的不同,又包容各自的差异,彼此和睦相处。家最需要“和之美”,只有大家荣辱与共、同甘共苦,有家有和,才能“万事兴”。

推而广之,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做起,维持好自己小家的和睦,更要与整个大社会结成一个和谐共存、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PC